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市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专题议政会召开

来源:惠州日报    2017-09-21 09:33:30

  建设孵化育成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是惠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建设孵化育成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是惠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20日,市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议专题议政会召开,审议通过《政协惠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地”的建议案》。

  据了解,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20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要求,市政协将“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地”作为2017年专题议政课题,召集委员、专家组成调研组,在实地走访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建议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坚持以产业为核心,着力构建创新型经济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坚持以平台为载体,着力提升创新驱动承载能力;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才为根本,着力培育集聚创新科技人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有望突破800家

  今年6月,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举行。3天时间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走出“象牙塔”与企业“相亲”,促成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成功牵手,校企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其中,惠州企业揽下456项,签约金额24.87亿元。这是我市深化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聚集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主体,激发人才活力,突出制度供给,谋划创新空间,促进成果转化,基本形成了以石化为支柱产业,以电子信息、汽车等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为主导的“1+4”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183家增加到2016年的466家,今年有望突破800家;建成众创空间24家、孵化器22家,实现孵化器县(区)全覆盖;探索“异地孵化、惠州加速”新型孵化模式,为全省异地孵化探索出新经验。

  推出“1+6+N”系列鼓励创新政策

  目前,我市已成功引进中科院CIADS和HIAF“两大科学装置”、广东IMEC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科新能源研究院、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端创新资源,有力促进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同时,积极“借外脑”“引智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成功引进王复明院士、夏佳文院士等双聘院士4名、省创新创业团队5个等一批高端人才和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我市近年来密集出台系列鼓励创新政策,推出“1+6+N”系列创新政策大礼包,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同时,发挥科技投入作用,市、县(区)财政每年对科技的投入达30亿元。目前,全市80%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 (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企业主导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

  调研发现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

  今年5月至8月,调研组先后到市直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深入20多家公司企业,赴成都高新区、重庆渝北区和省内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开展学习调研。在收集大量基础材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后,调研组认为,虽然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地奠定了基础,但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创新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存在的差距与短板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创新主体能力不够强、平台建设水平不够高、科技经济融合不够深、科技创新人才不够多、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自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战行动计划以来,我市工业结构和发展质量明显优化提升,但创新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还未解决,工业转型升级压力不减。”市政协委员陈扬青说。

  调研组指出,我市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还不够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存在 “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点多链少”现象。同时,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高附加值产品也不够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创新发展进程。

  建议

  精准招商提升产业竞争力

  创新驱动最终要落到产业发展上,落到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育成上。对此,调研组建议,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延伸产业链,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调研组指出,要认真分析研究我市工业经济结构,根据石化、电子信息、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招商需求目录和图谱,面向国内外开展精准招商。在巩固电子信息、石化两大支柱产业基础上,通过“补链”“强链”,大力培育AMOLED11代线、TFT高世代4K电视、高端化学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调研组建议,要坚持“放松行政管制、加强市场监管”的基本方向,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行政干预,加强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引导和激励,从而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同时,以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平台构建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成长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建设孵化器奖补最高达100万元

  建设孵化育成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重庆渝北区建设示范性众创平台16家,形成“产业明确、服务专业、充满活力”的创新企业“种子培育池”,仅两年内就入驻创新创业企业543家、创业团队219个。

  调研组建议惠州可借鉴重庆渝北区的经验,大力建设孵化器,引导带动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建设孵化器和加速器,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服务功能和专业孵化功能,打造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

  市政府副秘书长邹平生在会上透露,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奖励力度,被认定为市级孵化器培育对象、市级孵化器、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国家级孵化器的单位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60万元、100万元奖补。同时,进一步实施孵化绩效奖励制度,推动各县区出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速器相关扶持办法以及就业创业扶助政策等。

  在仲恺区建高层次国际学校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动力引擎”,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根本。调研组建议,大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深化“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和“天鹅惠聚工程”等,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面向海内外招才引智,加大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构建以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平台;在仲恺区引进、建设一所高层次国际学校,解决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通过完善教育等配套公共服务,并研究出台有效的引才政策,吸纳不同层次人才落户。

  与此同时,加快实施高等教育“2+10+N”发展规划,力争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校院所在我市创办大学,充分利用已引进的院士、专家团队为我市高校建设一批优秀专业学科;加快推进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科研基地建设。

  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一场 “马拉松”,原始创新可视为“最初一公里”,推广应用可看作“最后一公里”。调研组建议,面向市场需求,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真正打通科技经济之间的渠道,把科技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引入经济发展的田间地头。

  同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放管服”,切实“降成本”,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尽力优化宽松的服务环境,全力营造良好交通环境,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齐聚惠州发展壮大的集聚高地。调研组指出,仲恺作为全国88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我市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地的主战场,是惠州招商引资的门面。调研组建议,全面加快仲恺大道路面修复工程进度,解决企业和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加快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

  (惠州日报报记者董智媛 通讯员王 丹叶志鹏)